点击上方蓝字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苦,心气喘满,肾气不衡。味过于甘,脾气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中华民族饮食养生文化博大精深,自古时起,许多文人墨客和养生大家就在诗文著作中提到各种饮食养生的心得和方法,为后人食疗及烹饪等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参考。其中五味学说作为饮食养生之始祖和根本,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经后世历代医家补充,逐步完善了五味理论。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味的产生,首先是通过口尝,是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它是食物真实味道的反映,然而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不同味道的药食作用于人体,产生了不同的反映,获得了不同的治疗效果。也就是说,五味不仅是食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食作用的具体描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