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疯按:世间存在着某些特别的文体,它们天然适合作为内容的容器。比如我所采用的“清单体”,又比如今天分享的一些机智有趣的话,都因为它们出自“问答体”。
把问答体发挥得最好的专栏作家之一连岳说:“一段有所触动的对话,会使相遇的两者基因重组。问答专栏都能长久生存,这说明它具有充满活力的内核,那就是,它是建立在‘你—我’关系上的文体,契合了马丁·布伯所描述的人的存在模式之一。每个人都愿意以‘对话’的方式相遇,是这种本能保证了问答专栏的广泛存在。”
如果我们对历史稍加回溯,会发现,从苏格拉底、孔子开始,直到今天的知乎、连岳、各种访谈录,问答激发了无数的智慧,今天就挂一漏万地和大家分享一些精彩的问答。希望你喜欢。(本末有彩蛋)
1、耶稣怼犹大:问答之间,流露真诚
马利亚就拿着一斤极贵的真哪哒香膏抹耶稣的脚,又用自己的头发去擦,屋里就满了膏的香气。
有一门徒,就是那将要卖耶稣的加略人犹大,说:“这香膏为什么不卖三十两银子周济穷人呢?”……
耶稣说:“由她吧,她是为我安葬之日存留的。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只是你们不常有我。”
—《圣经》
在圣经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这是个有趣的例子。犹大的“穷人”概念是是一种道德强迫,貌似政治正确,而耶稣出乎意外的回答,出于本心,反见真诚。
问答之间,也是一场交锋,问者和答者的才智和风格毕现,这也是问答吸引我们的一个地方吧。
2、苏格拉底:用提问激发智慧
有一回,苏格拉底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人人都说要做有道德的人,你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是道德呢?”
路人:“道德是不能欺骗人。”
苏格拉底:“打战时欺骗敌人是不是不道德?”
路人:“骗敌人道德,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
苏格拉底又问:“儿子生病不愿意吃药,父亲骗儿子是好吃的,儿子吃了药病就好了。这种欺骗是不道德的吗?”
那位路人只好说:“这种欺骗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说:“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
路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苏格拉底高兴地说:“你真是伟大的哲学家,解决了我一个长期困惑的问题!”
众所周知,不论是东方的孔子,还是西方的苏格拉底,都是善于问答的人。而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法,更是至今都启发我们的智慧。
“苏格拉底式”提问有四个方向:
第一是问本身,“这是什么”;
第二是往前多问几次“为什么”;
第三是往后多问几次“所以呢”;
第四是往两边多问几次“还有别的可能吗”。
就像上面这个为人所熟知的例子,在不停地反诘中,获得了智慧的答案。
3、博尔赫斯:问答还可以很诗意
卡维特:"失明给你带来了什么变化?"
博尔赫斯:“因为我发现我是在逐渐失明,所以我并没有什么特别沮丧的时刻,它像夏日的黄昏徐徐降临。”
被问道,对于来听他对谈的观众有什么感受?
博尔赫斯:“我不是在对他们说话。我是在同你们每一个人说话,说到底,人群是一个幻觉。它并不存在。我是在与你们个别交谈。"
当他被问到自己作品的独特性时
博尔赫斯:“在适当的时候,另一些人会重写同样的书,任何东西都不会真正湮灭。”让人想到平行宇宙。在问答这样的形式下,作家的思辨色彩更加鲜明。
—《博尔赫斯访谈录》
尽管博尔赫斯写了众多的小说和诗歌,但我总觉得在《博尔赫斯谈话录》这本书的问答中,更密集地显示了他的机智和诗意。
它像夏日的黄昏徐徐降临,这应该是世界上关于失明最诗意的表达。而当他被问到自己作品的独特性时,他居然说:“在适当的时候,另一些人会重写同样的书,任何东西都不会真正湮灭。”让人想到平行宇宙。在问答这样的形式下,作家的思辨色彩更加鲜明。
4、知乎Quora:问答不仅实用还可以机智
“你生活中读过或听过最深刻的格言是什么?(Whataresomeofthemostvaluablequotesthatyouvereadorheardinyourlife?)”
“如果俄罗斯方块教会了我什么,那就是——错误会堆积起来,而成就则会不复存在。(IfTetrishastaughtmeanything,itsthaterrorspileupandac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rtldx.com/zysx/1812435.html